孔乙己文学论说文【三篇】

时间:2024-09-03    来源:文学百科    点击:

儿歌 ,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乙己文学论说文【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孔乙己文学论说文

读鲁迅的小说,常常看到“看客”这类形象,贯穿于鲁迅的各类文体之中,他们的特点是冷漠、势利、麻木、愚昧。

01

没有同情心的看客

看客们的内心都是病态的,他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被围观者越惨,他们就越快乐。

《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聚集一帮看客,他们以取笑孔乙己为乐事,就是孔乙己被打断了腿,他们也没有丝毫的同情。鲁迅写道:“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一帮冷漠的看客跃然纸上。

《药》中,作者通过华老栓的眼睛,描写看客们如何专注的观看杀人,革命者们悲壮的死和看客们的麻木不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阿Q正传》中,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周围是“张着嘴的看客”、“蚂蚁似的人”,而那些喝彩的人们“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看客们看着阿Q赴刑场,却充满了兴奋,让人不可理喻。

《祝福》中,当祥林嫂不厌其烦地和大家哭诉“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时,“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便特意来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看客们喜欢来听祥林嫂讲不幸的经历,完全不是出于对她的同情,而是内心的空虚。

《示众》则是看客的群像速写。鲁迅通过“首善之区”街头“示众”场景的白描,写出了街头社会各色人物的生动剪影,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看客”的群像。并且《示众》发生在一个“首善之城”的大都市,时代不是清末,而是民国。

02

没有思考能力的看客

看客的一大特征就是:他们于是喜欢凑热闹,没有自己的思想,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孔乙己在科场失意,那些看客们,大部分人连科举考试也没参加过,却在嘲讽孔乙己,完全是一种从众心理。

阿Q被枪毙,未庄的人们都说阿Q是一个坏蛋,因为阿Q被枪毙,就说明他不是个好人,否则怎么会被枪毙呢?他们不会去深究事实,没有思考你能力,他们甘于充当当权者的奴隶而不觉悟,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03

欺软怕硬的看客

看客们在“吃人者”面前显十分怯弱,在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人社会底层面前,却十分刻薄狠毒。

《狂人日记》中的看客,有的挨过知县老爷的打,有的被绅士掌过嘴,也有的老婆被衙役霸占,却都加入了看客的行列。

他们自己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这就是看客们的精神世界。

04

鲁迅“看客”的价值

鲁迅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作家,其深刻性就在于他能够穿透描述对象,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症结,这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超越时代成为经典。

鲁迅的小说,前期都在写看客,对“看客”的憎恶、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心理情结,其中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饱含着悲天悯人精神。

鲁迅对“看客”是否定的,但是,他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从艺术手法来看,看客这一形象的出现,能够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在于鲁迅运用 以喜审悲的创作手法,不拘一格地把喜剧因素引入到悲剧中,对这个艺术的丑角进行反向的审美,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心理距离。

别林斯基说:“群众只懂得外部的喜剧性;他们不懂得有一个喜剧性和悲剧性交叉之点,所唤起的不是轻松的,欢快的,而是痛苦的,辛酸的笑声。”在现实生活中,看客就是这一类群众。

透过对“看客”的描写,可以看出鲁迅对其刻画尽管是粗线条的,但在不经意的勾画中,所刻画出来的形象却十分逼真与典型,让我们洞见了一群病态的灵魂。

在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国人的精神和素质,似乎仍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

比如,曾经有一个被老师多次猥亵的女孩子,因为被当地检察机关认为“情节轻微”无法立案,而跳楼自杀身亡。当她还在楼顶犹豫时,很多围观者不是施以援手,而是嘲讽起哄,最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这也许是人性共同的弱点。

就像法国作家勒庞的《乌合之众》中所说,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通常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

鲁迅对看客的揭示和鞭挞,至今仍有重要意义。他在作品中描绘的那些看客形象,必将成为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警醒着后世的人们。

【篇2】孔乙己文学论说文

  话又说回来,“孔乙己的长衫”就是现代青年的学历吗?也未必。

  长衫是古代社会知识分子进入士绅阶层的常服。久而久之,长衫被当作知识分子的标志性符号,用来区别身份。

  落魄的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被人嘲笑,固执地将读书人的身份进行到底。长衫很好地展示了这位50多岁的落第文人的迂腐。这和当代年轻人的整体形象相去甚远。

  根据信号理论,学历是个体能力和潜力的识别信号。获得学历者只能表明个体在某一阶段完成某项能力测试,和身份并无明显关联。

  学历的价值,只有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自身潜力的情况下才能得以体现。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

  读书获取学历,可以丰富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能力,扩充我们的格局,让我们以书本知识为起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给自己设置条条框框,让学历成为束缚手脚的“长衫”。

  不久前,一则标题为“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的视频登上热搜。

  视频中的两位主人公均为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面对镜头自我调侃着各自毕业后的“高开低走”。她们并不是没有机会取得别人眼中的成功,而是辗转之后,选择理想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平衡。

  哲学泰斗伏尔泰曾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自嘲一下是为了舒缓压力,为了更好地前进,但不要沉溺其中。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逆境,才能厚积薄发。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代表着生机勃勃的开始。经济正在复苏,就业形势正在逐渐改善,青年一代将会有更广阔的平台、更多样的机会和选择。

  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篇3】孔乙己文学论说文

  孔乙己的长衫,在这个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孔乙己”,另一个是“长衫”。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一个人的穿着往往代表着他的社会地位以及他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孔乙己穿长衫的故事中,看到人物的内心以及社会的阶层分化。

  孔乙己一开始穿着粗布衫,而且还被当成小丑一样对待,他不但被打,还被冤枉。而后,孔乙己穿上了长衫,这件衣服虽然只是一件简单的衣服,但它却代表了孔乙己的一种改变。长衫代表着孔乙己对于自己的认同,他不想再被打扮成小丑的样子,也不想再被人视为低下的阶层。孔乙己的这个改变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它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穿上华服朝见太宗的故事。

  我们可以发现,孔乙己穿上了长衫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更加尊敬他,这也说明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穿着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发现,不同的身份会带来不同的对待。而这种对待的不同却又往往是无法改变的。

  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中的内在含义。人们对于孔乙己的态度的改变,说明了人们往往对于一个人的眼界是非常狭窄的。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陌生人时,往往会先根据对方的衣着、言谈以及所处的环境来做出判断。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警示,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消除偏见,多给别人一点了解的机会,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孔乙己的长衫对我们有很多启示性的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穿着可以反映出他的内心以及社会地位。也告诉我们,不同的角度会带来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做出判断时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消除偏见,给别人一点了解的机会。

【篇4】孔乙己文学论说文

  孔乙己,鲁迅所著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是清朝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他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沦落到求乞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说起话“满口之乎者也”,时刻强调自己是读书人,甚至被别人戏弄,还自命不凡、孤芳自赏。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孔乙己文学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