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

时间:2018-10-09    来源:爱情签名    点击:

高考1977观后感(共12篇):

  【篇1: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一次,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去看一部电影,名叫《高考1977》。

  这部电影主演有:潘志友、陈琼、张国强、老迟、陈甫德。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他们足足等了十一年,当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期望。但是,要去参加高考的人,务必要有推荐表才能够。所有的人都在争取着推荐表。虽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小根宝因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但是老迟最终被他们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1977年12月10日,孤独地坐在考场外的老迟等来了拿着填满考卷却没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终究会留下,而想离开的,无数像老迟这样的“主任”再也不会动用他们的公章设置障碍了。最后,老迟看到了这么多人考上了大学,欣慰的笑了。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此刻的我们复习时,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然而,此刻有的人复习的热情却不像以前。我们是否就应反省一下。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考上理想的大学,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我的人生梦想,为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为了自我,为了这个社会献上自我的一份力量,让自我的人生尽量没有遗憾,少留遗憾,不是吗?如果我们此刻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绩下来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我们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样,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我的梦想一向拼搏。

  【篇2: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忽然想起自我的高三。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起来之后应对的就是慢慢课桌一大摞书本,重的连课桌的翻盖都开不出来,也有成叠的模拟卷在面前张牙舞爪,会有一把写完了的水笔笔芯,嘴里念叨的也都是些什么英语单词、语文的诗句,偶尔还会在某个脑子不太清晰的时候把某同学随口叫做AgCl,总之,高三就是在老师不动声色的说“你们要在高考中体现水平,把隔壁班的打的血肉模糊”这种恐怖气愤中度过。都说高三是黑暗的,以前的我觉得亦是如此。

  然而一部影片却颠覆了所有的想法。

  这是一个发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在农场插队的青年冲破重重阻难参加那一次另一代人都难忘的高考。故事融合了更多的是一些暖色调的感情,比如男女主角陈琼和潘志友的感情,男青年之间那种真挚的兄弟之情,所谓“右派”的父亲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包括一向一根筋的农场长老迟也改变了对青年参加高考的态度。

  看完整片电影,一个镜头一向萦绕在脑海中不肯散去。这就是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镜头。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岭,充满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他们追赶的不仅仅仅是一列赶往目的地的火车,更是一列赶往未来赶往期望的时代列车。

  因为年代的关系,也许我们不能体会到当时的知青们在应对恢复高考的时的情绪。也许,参加高考对于他们的好处再也不用听老迟的“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以后就能够将命运掌握在自我的手中,所付出的劳动,挥洒出的汗水还有泪水,甚至是鲜血都有了切实的回报。文革结束邓小平复出后,宣布恢复高考,这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期望。

  此刻,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我们已经把高考视为人生的务必经历的一个阶段,“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在现今如此优越的环境之下,我们是不是更就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成为国家未来的主力军?

  “恢复高考对高考本身重要的多。”这句话也是被称为精华中的精华。在文化大革命的十一年里,有多少优秀的领导人被判刑,又有多少知识分子,就如同陈琼的父亲,一个数学老师,被误判为“右翼”分子,此刻想想,文化大革命的行为是多么可笑,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居然能够抛弃文化,抛弃知识,那剩下的还有什么?只有愚昧和无知。

  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在十一年的耽搁之后,最后有了改变的勇气,处在当时社会的人们压抑了太久,也发出了他们最终的呐喊。

  1977,永远停留在了过去,此刻的我们要用遗忘做向导,引领我们向前进!

  【篇3: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这天上午,景老师带我们观看了安永全的《我的高考》视频,看完之后,我很感动。

  这段视频讲的是安永全在家中自学高中资料,最终如愿以偿考上大学的故事。第一次高考失败,让他吸取了教训。在第二次高考前,他争分夺秒,每一天坚持学到凌晨三点。为了不让疲劳打败自我,他用了头悬梁锥刺股等各种方法。第二次高考,他最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看到这,我想,安永全肯定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坚持就必须会成功的!

  视频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当安永全拿起锥子,往腿上扎时,我仿佛也感到了疼痛。他这种为了学习,为了自我的梦想而不顾一切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看完视频,我想到了自我。当我遇到困难时,就急得发脾气。但是当安永全遇到难题,就会坐下来慢慢思考。当我做事失败了以后,我就会放下。但是当安永全高考失败了一次后,他就又开始重新学习了。学好之后再考,直到考上为止。当我考试时,只剩一点点时光的时候,我就会想:算了,这道题肯定答不上来了,别写了。但是当安永全高考时,时光只剩一点点了的时候,他便会抓紧时光,尽量不留下遗憾。

  安永全的故事真应了居里夫人说的一句话:“我的最高原则: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篇4: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好久没流泪了!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感慨。是的!我们好久都没流泪了。

  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知识分子挥洒了他们最完美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唯一共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不屈。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高呼劳动人民万岁,劳动最光荣的年代。但是只有劳动改变不了中国的贫穷,只有劳动是满足不了中国一代青年的梦想的。

  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小小的火苗开始蔓延,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但是,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空穴能够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此刻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最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19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hel Www.NiuChui.Com lip;…

  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光,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当拖拉机坏掉,当时光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取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书不成,反遭惩罚,然而,一句:这是你的包吗?让他没有白费力气,是的,这是一个这样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几本书。是的,知识本就有着这种力量。

  带着“历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习资料给自我的女儿陈琼,但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应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为了帮忙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我的女儿伪造了一张证明。这是一个父亲的力量——不顾一切。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顽固的场长老迟最终被这群孩子所感化,最终被这种渴求所感染。是的,当渴望改变命运的雄火燃起,当渴望梦想的灵魂翻山越岭,这便无所不及,无所不动。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被困了十一年的灵魂最后破茧而出,我们要高考!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高考,想到了我们的高考。我们或许以前抱怨,高考这座大山压制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的,1977的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天的高考依旧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我感谢高考,他让我走出了狭隘的农村,他让我拥有过那么多的激情与梦想,他让我曾度过了三年繁忙充实的岁月。以前,我也曾抱怨,高考,掠夺了我最完美最失意的岁月,但这天,回过头观望,才发现,那时有着太多的美丽,太多的憧憬。

  【篇5: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这天下午,老师带着我们到体育馆去看《高考1977》这部电影。

  197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山下乡。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应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在影片中,当人们得知高考恢复时,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期望。但是,在他们乘拖拉机的时候,拖拉机却熄灯了,无法前进了。他们只好跌跌爬爬地往火车站跑去,过程中有两个人精疲力竭了,只好停留在原地,等待着其他人考进大学的消息。他们这种精神使我感动,也值得我们学习。

  想想我们此刻的生活多么完美,而他们这些知识青年为了考大学要经历这么多的坎坷,我们就应好好珍惜上一代为我们创造的幸福,好好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为将来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学府而努力!

  【篇6: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黑白,是永恒的颜色,是时光的倒影,是岁月的痕迹,是记忆的停顿,是视觉的恍惚,黑白屏蔽了文化大革命的一切辉煌,同时黑白也拽出了高考学生匆匆的、迷失了方向的脚步,黑白使我们与现实相隔,然而,就在这只有黑白颜色的岁月里,却也有十分感人的事迹。

  感动之坚持

  那是一群在黑龙江农场工作的社会青年,为了赶到高考的考场,他们拼尽全力,一路赶来,但令人糟糕的是,拖拉机却半路出了故障,他们跑着冲向火车站,跌倒、爬起,再跌倒,再次爬起……他们的坚持只为了能够争取回城的名额,还有,在一个刺骨的夜晚,背三百斤重的麻袋将小根宝回城的最后一点期望压在了底线前,在倒下的那一刻,根宝失声痛苦,他单薄的身躯,羸弱的肩膀,去争取那微不足道的命运,依靠自我来改写自我的命运,他全力以赴,虽败犹荣。这一群气血方刚的青年,为了奔赴高考考场,为了追逐自我的理想而坚持着,在北方的冰天雪地种,无数次的跌倒,无数次的爬起!从他们的那一双坚定的眼神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中的确有意样东西,叫“坚持”!

  感动之执着

  那是一青年对知识的执着。当听到又要回复高考的消息,大家的心都动了,为了寻找复习书,于是大家商量一齐去偷书。虽然偷书失败了,但是好心的人们还给他们留下了一套资料。当听到广播里面传来高考改革,自愿报考,择优录取的消息,这一群在北大荒呆了整整八年的亲年们,纷纷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曙光,他们想要参加高考,但是老迟却给了他们一个严重的打击,最终他们以绝食的方式反抗老迟。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渴望新生活。

  感动之亲情

  人们都说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但在影片中那位慈祥的父亲,被时代抛弃而踉跄地快要站不住的父亲,一个渴望用知识挽救中国的父亲,为了让女儿拥有高考的权利,他不惜私刻公章伪造“出身证明”,这个行为在当时要被戴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但再大的罪他也无所畏惧,他的一片真情打动了女儿,感动了老迟,感动了高招办的主人,同时,也深深地出动了我们每一个观看电影的人,他有力的诠释了父爱的伟大,是用恒不变的。

  在剧中,青年们的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令我感动,在那时,想要读书是那么的困难,没有知识就无法改变自我的命运,无法发挥自我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我的理想!所以我们要把握住自我的命运,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刻苦学习,丰富自我的文化知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篇7: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几个十年到底能不能将一件事情永久的埋葬,对于那段不愿被提起的混乱不堪的历史,我庆幸自我没有亲身经历,难以想象那该是什么样的一个十年啊,是血雨腥风吗?是人性被极度扭曲?人作为一个个体所受到的屈辱和践踏到底有多严重,我不敢去想象,但我想明白就算曾遭受了再大的磨难,该不该去怨恨一个人,尤其是当这个人还是身养自我的父母。是该划清界限还是咬紧牙关支持着对方。女主角那么纠缠的始终不肯原谅父亲的,是父亲被打为反革命分子所带给自我的苦难,或许会有人说当局者迷,所以置身事外的我才能够这样评判,“黑五类”所承受的不公正与歧视是时代给予你的伤而不是你那位同样遭受着失去身份失去亲人失去生活几乎失去了一切的父亲,作为飘萍般的个体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显得如此的无力和渺小,或许一个小小的插曲就会如蝴蝶振翅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局。这样的艰难时世下,连最亲的父女都不能站在一齐相慰藉,还有什么更大的伤?

  影片中的一个个小细节也如涓涓细流般沁入人心,两个偷书的年轻人被抓进警局,被放出来时一名警察还给他书包时在里面偷偷塞进教科书,片尾老场长那段如自言自语般对着空荡的农场广播高考成绩时,那种如自家孩子评上三好学生向邻居显摆时明明心里高兴,还要捎带的骂上几句“这个小犊子不成气”的恨铁不成钢的父辈才有的得意之感,真是让人面带笑容的时候还能心生温暖,感谢那些默默的在他人危难之时能一伸援手的人,感谢那个时代中让人温暖的人类所有的完美情感。

  【篇8: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四年前的九月,我进入了这所学校,失落过,彷徨过,不知所措过,不明白这就是梦想的大学,还是已经忘记了自我的梦想。刻苦读书,仿佛已经成为了高中时的记忆,大学四年里,我们扪心自问,挑灯夜读的有几个,自发早起早读而不是为了红卡加分的又有几个?

  此刻,我已经进入了大四,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压的我喘但是气,为了找工作,许许多多的证等着我们去考,投简历、面试、笔试,考研、考公务员,放在我们面前的选取许许多多。而正是这个时刻,需要用到我们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需要我们展示自我的实力。能够说,这是对我们大学生涯的一次大阅兵,它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后半生,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可能正如电影里所演的,我们号召“读书去”,却仿佛指明了,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好的前途。大学生不再是“读书人”,而是代表一个孩子能否“有出息”的衡量标准。于是,这三十多年来,家家户户挤破脑袋让自我的孩子上好的高中,参加各种补习班,考名牌大学,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大学。而那些没考上的学生,便成了家长们口中的“反面教材”。

  记得高中的时候,完全不明白自我想要干什么,只明白顺着父母的意愿“考上大学”。如果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明白,自我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也许我们就不会有大学浑浑噩噩的四年,也许会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高考1977》,让我看到那群失去回程期望的知青,为了改变自我的命运所作出的一场斗争,他们只想用知识改变被耽误的人生和命运,不用每一天在农场,而是回到户籍地,当城里人。当他们为了赶上去高考的火车而一路狂奔时,他们奔向的是他们的理想,奔向的是他们新的人生的起点。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在农场,对高考的渴望成了知青的救命稻草,为了高考,他们能够绝食抗议,能够“反组织”,为了高考,他们能够放下一切。邓小平将高考恢复从1978提前到1977,也验证了当时的中国对知识型人才的渴望和需求。高考制度的回复,将知青从黑暗中拯救出来,给他们带来了曙光,给全中国带来了生的期望。

  想想我们此刻,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有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传授知识,然而许多同学却趴在那里睡觉、玩手机,我真是为他们感到羞耻,这是花着家里的钱,浪费自我的光阴啊。书到用时方狠少,等到我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才会发现,原先我们的知识结构是如此不完整,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是如此浅薄,那时候,想要学习,想要找人请教,就比此刻困难多了。

  高考的恢复,是为了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学到更多知识,用知识武装自我,使自我变强,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林之国不倒,因此我觉得我们更就应珍惜大学的四年,因为他们来之不易。

  【篇9: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看完了电影《高考1977》,我心潮起伏,回想起电影中的那些感人的片段,我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滋味。

  文革期间将城市中的那些知识青年分配到了农村,那些青年虽然每一天都要劳动,但是改变命运的念头仍然暗流涌动,仍然不失那一腔热血。有一天晚上,当他们百无聊赖在操场上等着看流动电影时,屏幕上竟然出现了邓小平的身影,宣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以至于停电了,知青们轮流踩自行车发电继续看影片。我不禁感叹:他们最后看到了曙光了,多年的苦难生活就快结束了,他们是多么盼望着改变命运啊!在此之前,考大学的名额都要村里推荐的。当他们听说每个村子能够推荐一个代表来参加高考时,所有的人都渴望能够当选。于是,他们决定用背大包来决定谁能参加高考。那么大那么重的包,像大山一样,但他们仍拼了命去背。看到那里,我很是激动,为了高考,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为了学习文化,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也为了祖国的命运,他们是如何地不遗余力啊!

  从1977年到2009年,由高考制度的恢复到其后的一连串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从当初的一穷二白到此刻的国富民强,由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遨游苍穹,到嫦娥一号奔月,神州七号太空行走;收复香港、澳门主权,洗涮百年国耻;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圆满主办奥运会,战胜特大地震灾害,抵御金融风暴……3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后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站在时代的这天,我们回望: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发生如此惊天动地的变化,不仅仅跟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政策有关,而且也跟全国人民奋发图强民族精神有关。

  我作为祖国母亲的一个孩子,祖国的强弱荣辱与我息息相关。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发达,我会用勤奋点燃期望之光,用青春浇灌成功之花。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会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锦上添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不断奋斗。

  【篇10: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但是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我实实在在的体会,此刻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主角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个性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好处大于高考,史实本身好处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光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明白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思考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最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这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能够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我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我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明白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但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我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

  高考,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新的高考刚刚结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让人谈论呢。

  【篇11: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刚看完电影《高考1977》,有人说这是献礼片,也有人说太煽情了。我,一名大三的学生,却是一个没有参加过高考的学生,可能与别人更有一种不一样的心境吧。

  我在06年3月,因参加了小语种考试的提前招生,就被whu提前录取了。当时whu的小语种都是提前单独招生,高考之后也不招生的。当时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自我在网上查找全国小语种招生的招生状况,很多很好的学校如北外,上外,外交学院之类的都没有给我们学校名额,毕竟我们又不在省会,也不是省里的一流学校。之后我就凭着我们学校是湖北省示范中学这一条,总算是由一个条件了,我就自我下载了whu的表格,然后自我去找了我们校长签字,然后寄到whu招生办。参加考试,等待结果,结果很幸运的就被录取了。当时原本是想为高考练兵的,结果就一步到位了。之后因为有些同学觉得我在学校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刺激,毕竟我已经有学校了。而且高三地狱式的魔鬼训练,我实在是不想参加,whu的预录取通知书上也说的是不准参加高考,所以之后就没怎样上学了。之后06年6月2日前往北京外交部参加了当年的外交部开放日活动,高考的那天我正在北京前往宜昌的火车上。说不定如果我当时在家的话,可能我也会去考场体验下。呵呵说来很奇怪,到此刻我都没有看过06年的高考题。不想看,以前看过几眼06年的语文题,但是却觉得看不下去。当时学校有的老师为了安抚大家,就说像我这种没机会参加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当时我听了也就

  一笑了之,但是此刻真的觉得没参加过高考是个缺憾。

  说实在的,心里此刻很复杂。看了电影,在当年高考真的是改变命运的事。因为那些人参加高考就能够去上大学了,学习知识,建设祖国这是宏观的说法,但是从小的方面来说,他们不用在农场劳动了,他们能够回家了,能够见见家人了。十一年的压抑最后能够爆发了。总之,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影中的老迟,也就是他们的头,一个整天把公章挂在腰间的领导,最开始对于这种恢复高考,招生改革是很排斥的,因为他明白这消息一出,那些农村上的青年都蠢蠢欲动了,都想去考试,心思就不在农活上了。但是他最终还是给与了理解,并且在最后关键的时刻开着车把那些人送到了考场。

  第一个让我震撼的场景是,老迟带领青年们开垦荒地,用火烧野草。这时一个青年骑着自行车过来,胸前挂着收音机。然后他把收音机高举起来,喊着让所有人都听广播,广播中着说着恢复高考的决定。所有的人都振奋了,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期望。借助风势使得火迅速蔓延,但是我想当时这个振奋的消息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在人们中传播,这种改变自我命运的期望,这种渴望必须把每个人都燃烧了。

  第二个场景,青年陈琼的父亲,一个被视为历史反革命的数学老师,想帮忙大家都能顺利报考,就去和老迟交涉。老迟说过,地里的活一耽搁就是一年。他说,那人耽搁呢?十一年要耽搁多少人呢?把知识还给民众,这是没有人能够阻挡的。我们国家也正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

  第三个场景,青年们做拖拉机去火车站,准备赶考。结果拖拉机半路上坏了,眼看时光不够了,所有人都在雪地里狂奔。大家都使尽全身力气奔跑,也有跑不动的,只能跪在路上,哭喊着让大家好好考。但是他们还是晚了,火车开走了,即使当时他们的朋友向火车站站长下跪,期望能让火车晚点开,但是还是晚了。所有人都呆了,站都站不稳了,这时,老迟开着车赶到,让他们赶快上车,亲自把他们送到了考场。大家在奔向考场的时候,还不忘回头想老迟,说声多谢。我想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真心的感谢老迟。

  最后,他们很多人考上了。我想,很多人的命运就这样改变了。说实在的,此刻感觉好像高考,这一考定终身,改变命运的光环有所暗淡了。社会更加多元化,学习发展的途径更多样化,机会和选取越来越多,高考好像也被很多人鄙视,也有人觉得是对学生的压迫。我觉得,时代在变化,高考也是一向在变,在改革的。但是众口难调,我们国家各个地区,各个省市发展状况,教育状况差别还是很大,所以高考很难做得绝对公平和科学,但是我们还是就应努力把这项考试尽量做得更好些,更科学些。前几日,看新闻说教育部说今年要改革。说实话,我都有点习惯看到这中消息了。从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就经常听说中考要改革,高考要改革。但是老此刻,到底效果如何?

  我很幸运,我虽然没有参加高考,但是从实际好处上来说,我也是高考改革的受益者。小语种举行提前招生,就是为了更进一步的选拔人才,听力,口语,面试,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被纳入考场范围。从这一点来说,我还是要感谢这种改革的。但是,我想有了中国特色之后,一些质量不高的学生也的确混进了好的大学。这也是改革带来的不公平的地方。例如whu的小语种提前招生明年就要改革了,又改成需要参加高考的形式。我想这又改革,可能也是有必须原因的。

  我此刻也感觉到一种悲哀,我见过的大学生,明白活着的还是比昏昏沉沉的少。我记得在小学,老师经常会让我们每个人站起来说说我们自我的理想。每个人都很声音洪亮的说出自我的梦想,当科学家,当老师,当军人……记得在初中第一天报道的时候,班主任让我们每个人站起来说自我的梦想,然后大家有的说是周游世界啊等等……再之后高中好像就也没有提过理想,梦想之类的,好像每次班会都是围绕着学习,高考,上大学开展的。到大学,没有人问过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最起码,在我的三年大学生活中,基本上除了几个少数好友之外,没有人和我探讨过这个问题。我想问,如果我们此刻每个大学生在说自我的理想的话,能理直气壮,声音洪亮,毫不犹豫的说出的能有几个?有的人说这是人向现实妥协的过程,有的人说这是长大的过程,但是这从另一方面也能够说是个退化的过程。懂得的知识越来越多,内心的声音却越来越小。

  “每一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就应看的电影”——这是广告宣传语。我想说,每一个学习知识,尊重知识的人都就应看看。不是电影拍得多么好,只是我想它多少对于我们处在不一样麻木程度的心脏能注入些强心剂吧。我们从小好好学习,上初中好好中考,不就是为了能上个好高中吗。上好高中不就是为了高考吗?高考需要我们12年的寒窗苦读,我们很多人把它看做是一个折磨人的过程,看做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过程。但是我想看了电影,我们就应多一份感恩的心。能有机会参加相对公平的考试,能有机会被检验,被挑选都是幸福的。

  【篇12: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生于80后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对那段时光的了解仅仅是限于奶奶辈的人的叙述。从他们口中,我们明白了那个时代人的艰辛,那个时代人的迷茫与冲动,那个时代的人的悲哀……

  人总是这样,越是没有经历过的越觉得神秘,即使是那样悲惨的时代,于是便想方设法的透过各种途径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一切。

  也许正是为着这个缘故,诸多的制片人导演把镜头聚焦在了那个年代,《血色浪漫》《甜蜜蜜》《北风那个吹》《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太多太多,只是,镜头太多的聚焦在了感情上方,很少有镜头来反应一种制度的变更,由此《高考1977》便成了反应那个时代的影视片中格外惹人眼的一部。

  《高考1977》把焦点放在了高考这一个永但是时,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话题之上,那个时代的人有着自我实实在在的体会,此刻的人对它也不陌生,既爱又恨。不禁窥探导演和制片人的精明。

  《高考1977》讲述了一群因文革而发配边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大家对高考的执着,以及“反面”主角革委会主任“孙海英”,对大家高考的态度。个性是当高考那天,大家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当孙主任开着带着犁杖的拖拉机,载着一车人奔赴考场时,我已热泪盈眶。故事的情节并不新颖,但是演员们真实的演出一次次让我们从心里留下了眼泪。

  主题是高考,一部电影不仅仅仅是告诉我们历史,是让我们听听那个时代的声音,高考的本身好处大于高考,史实本身好处高于史实。

  因为上山下乡的缘故,因为“黑五类”的缘故,他们早早的就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十年,二十年,时光太长了,人生有几个十年又有几个二十年。他们渴望着人生的转机,直到邓小平的复出,明白高考制度的重新实施。新的高考制度不在思考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组织盖章,人最后又开始有了自由。

  在我们频频对高考质疑的这天,看看电影当中的人们对高考的期盼与感激,未尝不使得我们再一次反思,是我们要求的太多,还是高考制度本身有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电影情节并不新颖,甚至能够说是老套,但就是这老套的东西,往往也经常是打动人心的东西,谈到这部电影当中的打动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谈谈电影当中的亲情。

  父爱同母爱一样无私,他不需要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高考1977》中,陈甫德对于陈琼的父爱,就让人深悟到父爱的伟大。因为自我是“黑五类”,他不得不跟自我的妻子离婚,不得不有女儿而无法相认。当明白高考制度恢复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千里迢迢感到农场去给女儿送复习资料。但是此时的陈琼早已经为了自我的生存,割断了与父亲的一切关系,一切向组织靠拢。当父亲冒充教育局的人来到农场时,她毫不犹豫的揭发了他,并无意思顾及亲情。那时的陈琼已经被黑暗的生活压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机械的想摆脱黑五类,想摆脱黑暗的社会给她带的一切灾难。

  然而在这些矛盾冲突的背后,基本的人性依然残存且生生不息。连性格扭曲的陈琼在内内心深处也留有一丝轻易不敢触动的软弱,那就是为人子女的亲情。当陈甫德离去,陈琼站在空旷的雪地里脚步踉跄,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声声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电影,叙述了很多,本来就已经说过,电影本身传达的东西比他本身多。电影当中不乏令人遗憾的地方,有些情节纯属累赘,这些我们便无从在谈论。

  高考,人们永远谈论的话题。新的高考刚刚结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让人谈论呢。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