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德经的感悟300字范文(精选4篇)

时间:2024-04-24    来源:感悟    点击:

启示是汉语词汇,拼音是qǐshì,意思指看完某种事物后,又有了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道德经的感悟300字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道德经的感悟300字1

  大一的上学期,我学习了《道德经》,感触很深。所以有感而发,谈谈自己学《道德经》以来自己的感悟和所获。

  老子通过《道德经》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老子圣哲的形象,老子在书中拓展了古人的世界观,丰富了辩证法思想,用深邃的哲思洞察了宇宙的本质,他的形象只有圣哲二字方能相称。这本书所谈论的很多的东西,也足以表达古人的智慧。

  首先谈论关于“无为”的问题,很多人第一次看《道德经》,会认为这是一个消极的态度。但是如果你认真品读《道德经》,就会发现它并非我们理解的无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的态度去有为,以不滋事的态度去处理事务,以恬淡无为当做有味。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扰乱人民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行为对待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得 。所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点,《道德经》可以看出老子是反战的倡导者,《道德经》也是老子的反战意识的载体。老子强调:夫兵者,不祥之器。早在很久之前的纷乱年代,老子就认识到和平才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也看出我国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与崇尚。有道者不处,尊从道的人会崇尚和平而厌恶战争。德国的科学家说《道德经》是一部超越时间的书,它的内容远远超越了它的字面意思。真正读懂它的人可以看见整个世界,它蕴含的生命的所有可能。老子在几千年前的一部作品影响着几千年后科技如此发展的整个世界,《道德经》在现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点,功成不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天下人对“美”这个名称有点定论,有了这种好恶之心,那就糟糕了。美和恶是必然存在的,但对于美和恶有了标准的评判,那就会让所有人去追求“美”。美和丑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然的标准,若人为规定一个标准,则天下就会变得很糟糕。老子用这个例子揭示这个道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善恶也是相同的道理,如果规定一套的标准也会让人们假装的追求着善,而不是来自于心里的真正的善。

  《道德经》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道理,我相信还有很大部分的道理我并未研究透彻。老子通过道德经向我们传达的思想也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道”的概念也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感悟,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也将会花费时间去感悟道,体会道,研究道。我同时也相信对《道德经》的研究与解读会使我受益。

学道德经的感悟300字2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学道德经的感悟300字3

《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学道德经的感悟300字4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使用知识、使用技术、使用智力是危险的。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认为现在这种看法可能是不知道商品的表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引起的纠纷远远大于产生的利益!人类可怜的智慧在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事件不足而失败!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哲学,对投资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在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追求愚蠢、愚蠢、愚蠢、愚蠢、愚蠢,少思考,不知道,不发展智力,不发展技术。严格来说,道家这种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于投资来说,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越多,错误的概率越高,操作越多,损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高,自以为是聪明的,混乱的可能性越高。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

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