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的感人故事五篇

时间:2023-11-09    来源:感人故事    点击:

银行的运用少不了员工的默默付出和合理经营,银行的优秀员工数不胜数,感动人的事迹也很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巧稚的感人故事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林巧稚的感人故事

她曾工作多年的北京协和医院在其公众号上发文纪念,赞她是“协和之光”,写到:“1921年协和建院,怀揣医学理想的林巧稚便来到协和,踏上了她成为国之大医的传奇之路。百年来,林巧稚等医学前辈的言传身教构筑了协和医魂,塑造了协和精神。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林巧稚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林巧稚被民间赞为“万婴之母”,因为她曾给数万婴儿接生。被誉为是中国妇产科的“特蕾莎”,她在她的工作岗位上践行了她的信仰。

人物生平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同安人,中国妇科、产科医生和医学科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

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鼓浪屿的一个家庭,是林家的第三个女儿。因第二天夜晚就是圣诞夜,作为父亲视这个女儿为上帝赐给林家的圣诞礼物,故给她取名叫“巧稚”,有“灵巧而又天真”之意。

一,失亲之痛成学医之路伏笔

林巧稚出生时,家中已有哥哥和姐姐,母亲看到又是一个女孩,非常失望。把刚出生的她放在床尾,幼小的婴儿冻到浑身发紫,父亲回来后,抱在怀里温暖起来。

那个时代,女性被看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女性的公共卫生和个人的地位不被重视,因此即便患病很久的母亲,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最后演变成不可挽回的癌症。1906年,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子宫颈癌去世,此事对林巧稚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坚定从医的志向,立志要消灭子宫颈瘤、子宫颈癌等妇科疾病。

1908年,林巧稚进入蒙学堂;之后,就读于鼓浪屿女子高中。1910年美国医疗传教士郁约翰为了救治病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感动了很多鼓浪屿人。早年的这些经历使她很早就树立了当一名医生,服务病人,解除他们痛苦的志向。

二,灵性成长的沃土与伯乐

1913年,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 她遇到了恩师——玛丽·卡琳小姐(Miss Mary Carling)。林巧稚在学校耳濡目染了卡琳虔诚的信仰,谦卑柔和、博学多才等品性。卡琳成为了林巧稚的良师益友。

她给林推荐了圣女小德兰的《心灵小史》以及圣方济各祷文等,这些关于信仰的书籍深深地影响了林巧稚。她认识到用爱所作的哪怕只是些平凡的琐事,同样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林巧稚因此确立了人生的方向、道德观和价值观。她笃信“爱人如己”的信条,也立志奉献自己,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主爱,彰显主耶稣基督的荣光。

三,立志学医,救死扶伤

1921年,高中毕业后,林巧稚想成为一名医生,像使徒保罗的同工路加一样,一面传福音拯救人的灵魂,一面医病救人,解除人肉体上的痛苦。不久,她从卡琳小姐那里得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收25名学生的消息,于是她决定前往应试。虽然家里有不同的反对的声音,因为一读医学就是8年,会耽误婚姻大事。但是父亲依然支持女儿,在父亲和哥哥东拼西凑下,林巧稚踏上了去往上海的船,参加考试。

她顺利地完成几门科目的考试。可是最后一科英语考试时,考场一位女考生因中暑而昏倒。林巧稚见状,立刻放下考卷对这位女生进行施救,直到她恢复正常为止。但她却因此耽误了考试时间,试卷未能完成。一个月后,林巧稚意外地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将她舍己为人的事迹写在英语试卷后面呈报上去,校方深受感动,结合此前的优秀成绩,决定录取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20岁的林巧稚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

四,中国妇产科医学的大成者

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林巧稚终于在1929年6月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北京协和医院所聘用,成为该院第一位女住院医生。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医院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尽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林巧稚曾经去美国留学一年,因为成绩和能力尤为突出,当地的医院多次挽留,但是她依旧选择回国为中国人服务一生。

五,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

“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她一生医治病人无数,经她手接生的婴儿超过五万名,可自己却终身未嫁,一生没有子女。老协和医院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 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

六,看似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

她虽然没有成为母亲,但却深刻的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她曾说:“我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哭声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自豪,也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林巧稚只看病不看人,她没有因为一个人的贫苦而放弃任何一个病人。因为她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她立志学医从来就不是名和利。凭借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林巧稚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声望。很多新生儿父母为了感谢她的恩情,都把自己的孩子起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七,坚持到最后的奉献

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可见,守护孕妇及婴幼儿这一使命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林巧稚的心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她在去世的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林巧稚在辞世时的遗嘱有3项内容:将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献给医院的托儿所、遗体供医学解剖用、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上。在遗嘱里,她请求归葬故乡鼓浪屿,因为“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八,尊荣以前必有谦卑

林巧稚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妇科医生,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没有举世闻名的创造,也未荣获过国际大奖,她是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她说:“当你怀着基督的爱去做,就不会觉得每天的工作琐碎、无聊、没出息了”。林巧稚的爱跨越了种族、阶级及政治党派,是一种信仰的圣洁的爱。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医学道德与宗教信仰有相通之处。

作家冰心曾这样评价林巧稚:“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从来不想到自己,她把自己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倾注给了她周围一切的人。关于她的医术、医德、她的嘉言懿行,受过她的医治、她的爱护、她的培养的人都会写出一篇很全面很动人的文章。……她不平凡的形象永远在我的心中闪光!”

九,一粒麦子的死,仁爱永不止息

笔者曾经去过厦门的鼓浪屿,当地人说30年前的鼓浪屿不知道要比现在的美多少倍。还记得当我离开那里的时候,到如今留在我心里不是美丽的风景和当地美食,而是参观过的传教士墓园。那里一个个古旧的墓碑,那一个个为了传递基督的爱而把生命奉献给这个地方的人,那些画面传递给我一份深刻而又温暖的力量。林巧稚的一生是在地上践行了基督那舍己之爱的福音精神。她活着的时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风向标,她离开的时候成为了中国几代人的精神财富。

她一生用牺牲自我的爱,更新了中国那个时代社会群体对女性的正确认知,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从刚出生的婴儿到养育孩子的父母都起到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此美丽的家乡鼓浪屿,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没有时间去享受的她,最后遗愿之一是把骨灰撒在鼓浪屿的海面上。她是为了新生命更好的出生,为了新中国妇女的卫生权益,切实地走了一条自我倒空,自我牺牲,自我谦卑之路,这是效法耶稣基督的福音生命的一条路。倘若今天你苦恼于信仰如何与职场生活合而为一时,我相信在林巧稚的一生中,你会找到令你感到平安的答案......

【篇2】林巧稚的感人故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成长

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考入该校。

1929年,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工作

由于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她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并在1932年,被学校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被日本人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因为战争,她的医学科学研究终止了将近10年。

1942年,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她主动采取降低挂号费、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等措施。不久,又担任了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今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

患病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在首都医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月2日,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虽遭亲友劝阻,但她还坚持工作。此时,她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研究成果

女性盆腔病症

20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子宫出血致病的生理原因和不同职业妇女出血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较为多见的盆腔脏器的炎症,如盆腔炎、盆腔结核等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细菌学和尿道细菌学。

从临床统计学中,她发现,妇科病是占妇女发病率的2/3。1939年,医院要她研究妇产科基础理论,因她获得了去芝加哥大学妇产科学系学习的机遇,在生理学、妇科肿瘤、内分泌和畸形胎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新生儿溶血症

1950年代,某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症连续夭折了三胎后写信向林巧稚求助。新生儿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约有关专家座谈,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

妇科肿瘤

1940年代末,她就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在她分析癌症发展变化的同时,北京市政府接受了她对妇科的普查建议,于1958年9月经她组织抽样83个机关单位、27所学校、22处居民地段的7万多29岁以上妇女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患有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瘤、子宫颈癌、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者都各占一定比例。60岁之后,她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未必能彻底征服癌症,便找来学生连利娟、宋鸿钊,把自己自1948年以来所积累下来的癌症追踪资料全部交给了他们。

所获荣誉

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篇3】林巧稚的感人故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人,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称为 “万婴之母”。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1年,林巧稚参加协和医学堂考试。入学考试期间,有一名同乡女生因中暑晕倒,她毅然放弃自己的考试,挺身而出救护同学。此情此景深深地感动了外籍监考老师,向上级报告后,考官们发现她的考卷已完成得部分都是高分。最终,林巧稚依然被协和医学院录取。1929年,林巧稚毕业并获医学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之后,她从一名助理住院医生被聘任为总住院医生,成为协和医院首位担任总住院医生的女性。

1932年,林巧稚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林巧稚到奥地利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林巧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深造。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继续供职于协和医学院,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林巧稚一生未婚,没有自己的儿女,却亲手接生过五万名新生儿。她对病人高度负责,教育妇产科所有的医护人员:“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许多孕妇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林巧稚医师亲手接生的婴儿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1930年,新医生林巧稚为一名产妇接生,由于当时还未来得及给孩子取名,就在医学档案上填下了“袁小孩”这一名字。这位“袁小孩”就是日后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先生。

此外,从辈分上来论,林巧稚还是另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的堂姑婆,这位院士就是钟南山先生。

【篇4】林巧稚的感人故事

鼓浪屿的女儿,万婴之母—纪念林巧稚大夫诞辰120周年

2021年12月23日,是“万婴之母”林巧稚诞辰120周年的重要日子,这位从厦门鼓浪屿走出来的杰出女性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1901年,林巧稚诞生在鼓浪屿。1921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留在协和医学院任职。此后,林巧稚多次到国外进修深造,1940年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她在产房里度过50多个春秋,用一双灵巧的手,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

2009年9月,林巧稚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篇5】林巧稚的感人故事

林巧稚(1901-1983),女,汉族,福建省厦门市人,无党派人士。生前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著名临床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上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生殖道结核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进行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组织了北京地区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成功切除重达56斤多的巨瘤;80年代主持编纂《妇科肿瘤》。她为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上世纪50年代筹建了北京妇产医院,为我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她带头主编科普读物,造福了亿万妇女儿童。她不仅医术高明,医德医风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在半个多世纪里,她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她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被誉为“卓越的人民医学家”。她是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院士),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