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随笔感悟写作【八篇】

时间:2023-11-06    来源:生活随笔    点击:

开学第一课作为中小学生每年必看的节目,在九月开学季的第一天,就会与我们准时见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生活随笔感悟写作【八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活随笔感悟写作1

我是个糖尿病

8月27日。从去年夏天开始,我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糖尿病人。刚发现那阵儿,我吓得要死,以为死亡离我不远了。可是一年多过去了,我还和去年一样,还和三年前一样。还和十年前一样,甚至觉得和年轻的时候也差不多,于是我越活越不觉得有什么死亡的威胁了。有什么呀,不就是每天少吃点,戒戒嘴馋而已。糖尿病在我心里变得一点也不可怕了。

不久前,就在不久前,我的一个老同学在与我聊天时谈到了我的糖尿病,他说你可不能掉以轻心呀,我嫂子就是因为糖尿病前不久去世了。

什么,不可能吧,她才比咱们大不了一岁,就是有糖尿病,也不至于这个岁数就......,

我早就认识他的嫂子,矮子不高,挺胖,说话咋咋呼呼。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她说过的一句话:攒钱?我家哪个挨千刀的早就把家里霍霍个大瓢底,我替他堵窟窿还来不及呢。

哈哈,大瓢底,第一次听这么逗乐的词儿,既幽默又形象,再加上她那夸张的表情和歇斯底里的声音,从此大瓢底三个字在我的脑海里再也挥之不去。我知道她有糖尿病,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她绝没有病病殃殃的样子,总是底气十足的,说话大嗓门,离老远就能听到她说话的声音。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大大咧咧的嫂子,竟然抛下带病的丈夫和女儿一家人过早离开了人世。

最后见他嫂子,是在他儿子的婚礼上。那天来了百十号人,她是由自己的女婿引导入席的,听他说嫂子的眼睛完全失明了。这时我才知道她有糖尿病,即使什么都看不见了,也没挡得住她甩开腮帮子大吃大喝。看着她把别人夹到她面前盘子里的鸡鸭鱼肉,来者不拒一扫而光的样子,我真没把她的糖尿病放在心上,甭管得啥病,只要能吃能喝,就啥病也没有。我这样无知的想,没想到大吃大喝终究让她命赴黄泉。

听到同学嫂子的离世,想着自己也有糖尿病,心里不免为自己的小命担忧,为自己这张馋嘴发愁,虽然我也在刻意控制食欲,可是总有不自觉的时候:

和朋友到餐厅吃饭,面对美味佳肴,永远处于控制不住的状态。只有打着饱嗝摸着圆鼓鼓的肚子,才想起来节食这码子事。看到泛起亮光的绿皮西瓜,去年总算没出手买一个,今年就搂不住了,一共买过三次,反正又不多吃,大夏天一口西瓜都不吃,实在对不起自己。看到街边卖甜瓜的,心想绿油油的瓜皮,肯定含糖量低,于是就买了一大堆,每天吃一个,爱咋地咋地。至于西红柿,猕猴桃,火龙果,那是冰箱里的必备,每天还吃俩枣,俩核桃,还有一小包南瓜子还有时搭一些榛子松子什么的。没病之前我就这么活着,有了病我也这么吃着,只是不敢多吃而已。

我隔几天就测一下血糖,得出一个经验,少吃一口,血糖值就能降一些,只要多吃一口,血糖值噌就上去了。鉴于同学嫂子的经历,我还是管住嘴少吃一点吧,不是我惜命,我还有儿子,为了我儿子我也要活他个七老八十。

生活随笔感悟写作2

“呜~~~”准备进站的火车在不远处开始鸣笛,轰鸣声由远及近的传来,炸得人耳朵生疼!站台上候车的行人开始皱着眉头,捂起耳朵,又或是揉揉胸口,借此舒缓即将到来的离别的伤感情绪。

这离别的震耳,真正给这一次团聚的假期画上句话,既代表着与父母的再一次分离,又代表着我们即将返回异地开始继续拼搏……

【念叨不再是厌烦,而是无奈】

每一年团圆饭餐桌上的聚会,借着酒精,父母都会开始絮絮叨叨。从孩提时的趣事开始回忆,继而又无不担忧的念叨起我们异乡的生活和事业,言语之间,满是关怀和无奈。

父母对孩子的念叨,从前不懂,甚至有些生厌,唯恐避之不及。如今身在他乡已经为人父母,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竟然常常不由自主的想起父母叮嘱的话语,方能渐渐的感受和理解。

现在偶尔归家,听着父母的念叨,心里难免生出许多愧疚。愧疚自己的努力不够,愧疚自己还不够强大,没能给父母报喜减少担忧,没能给父母一个可以休息的臂弯,愧疚对父母的愧疚!

【陪伴成了给父母最奢侈的礼物】

当初选择异地打拼,虽有几分年少气盛,但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机遇和发展!

然而也是因为异地打拼,对父母的陪伴成为了我们口袋里最奢侈的礼物。陪伴,需要时间,而对于在外拼搏的人来说,最缺的就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好不容易盼到放假,往返在路途中的时间就去掉了两天,如果不是七天长假,拖家带口的时间还经不住路上来回折腾。

亦或是相聚的时间太少,以至于每一次的团圆都显得那么弥足珍贵和乐融融!

每一次回家,都能听到父母的劝说“回来吧!父母在,可以帮!” 。我也知道,城漂的孩子不容易,异地生活什么都只能靠自己动手,回家了有父母的帮忙,至少饮食上的功夫省下来了!

可是,真正轮到要下决心的时候却做不到了!因为不甘心!

这么多年的忍耐和打拼,这么多年的努力和付出,虽未成功,但看到那些泪和血堆积成的小小堡垒,真的很不甘心!不甘心就此放弃,不甘心低头认输,不甘心一切从来,不甘心自己的懦弱,不甘心自己否定过去的选择和坚持!

当然,如此现实的社会,“甘心”并不能当饭吃!“骨气”也不是这么用的!但哪怕有一点希望和力气,都不想老了懊悔自己的“放弃”!

【接父母到异地也需要强大的勇气】

或许有人会说,那就接上父母一起去城漂,在异地,父母能帮一把,打拼更轻松!然而事实上,这种方式也并没有更轻松!

首先,生活成本变得更高了。一个人住的地方,一家三口或许还能凑合着住,但是三代同堂挤在一个狭小的房子里,是否真的有那么方便呢?

其次,相处的模式就不一样了。偶尔聚聚还能尽享天伦之乐,朝夕相处,无论是婆媳还是翁婿,生活习惯的不一样,生活理念的不一致,长久之间便能生出许多嫌隙。如果再有孩子,更能为了孙子孙女的一堆琐碎之事争得面红耳赤,鸡毛蒜皮之多,又如何能安心打拼?

父母本来是好心帮忙,结果出钱出力还不落好,所以打拼真的无法带上父母。因为你是我的父母,我无法不顾及你的生活和感受,而能力和存款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都举步艰难,甚至无奈!

再者,父母辛劳了一辈子终于退休,原本该好好享受生活,将年轻时的遗憾一一弥补,尽情的养老玩乐,却不得不因为要帮助孩子照顾孙子而放弃自己原本的计划,变得左右为难!身为子女,我们又如何能狠心让父母放弃自己的自主选择!

所以,对于父母,我们只能暂时说声“对不起!”对不起你们的期望,也对不起你们的失望!因为一切尚有机会,再努力一下、坚持一下,黑夜虽长,也能见到黎明的曙光!

对于父母,也需要说声“谢谢”!谢谢你们的理解!谢谢你们的包容和支持!

“呜~~~”火车又一次发出了低沉的鸣笛声,不过这一次是离开站台的提醒,告诉人们做好和亲人挥别的准备!

坐在火车上的我们,虽然带着不舍,却也打心眼里感到踏实,我们将带着父母给予我们的力量,继续一路前行!

作者: 森滴妈咪

公众号:辣妈原创

生活随笔感悟写作3

在熙熙攘攘的早上,人们都在做什么呢?是在追逐高品质的生活。清晨,有句古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晨”,在朱自清的《春》中也说到“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迈着轻快的步伐,进出小区。车辆时不时地经过,早上的空气似是纯真的娃娃。小区栅栏外面郁郁葱葱的植物,那一枝枝刚出的鲜嫩的芽儿,似一个个刚出生的婴儿般。

来来往往的车流中,每个开车的人都不一样。像大多数人,他们接着电话,看着一秒一秒的过去,还看着“飞车”,还有的年过半百的老夫妇,一起拿着钓鱼竿,开心地互看对方,在湖畔度过美好时光。更有的“妈、爸,我在这很好,不用担心”。上进的年轻人,每日努力打拼来回报每日担心他们的亲人。

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孩子们越来越多了,这些新时代祖国的“花朵”正在一点一点长大,娃娃的哭声也是随处都可以听见,而母亲们也越来越忙了。

我们做的是追求品质生活,不追求随波逐流的混日子。

熙攘的早晨是一天另一个自己的起点。

公众号:最好的我们一直在路上

生活随笔感悟写作4

坐在青色的草地上,轻风拂过脸庞,注视蓝色的天空,不知为什么?那想成功的信念愈加深切。

像我这样有梦想的人成千上万,能有多少可以实现?也许,上天信任我,老师信任我,让我有一个追逐梦想的机会。

成为了诸多小比赛的画画冠军,我如愿代表学校,参加大赛。自信满满的我提着画笔奋斗了几个星期。当老师看着画了整个学校的画时,两眼的感情很复杂,一瞬间我猜不透。

一天,两天……坐在座位上,满怀期待的我遭到了出乎意外的打击:作品不但没有获奖,还被列为最差作品一栏中。真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望着老师责备的眼神,丢尽学校了脸的我,第一次这么狼狈的回了家。一到家,扑面而来的便是期待的话:“回来啦,这次比赛怎么样?是不是我家宝贝拿了第一啊,妈妈可做了很多好吃的。”

一句话,橡根针狠狠地扎进我心头,我悲愤的扔下书包,吼道:“以后我再也不画画了!”哭着跑了出去,我没有回头,也不敢回头看我妈妈的表情。

哭累了,我就躺在一个公园椅子上。耳边回响着一群小孩的笑声,我随着笑声来到了一个我从未来过的地方。那真美,被晚霞映辉着的人们满脸幸福,娇嫩的小草长高了,树上的叶子长大了,一切生机都停留在这,另一边的水池里荷花还在婀娜的开着,这一刻我陶醉了。

风渐渐的肆意地吹着,不知不觉下起了毛毛雨,我看着一个个人离开,我傻傻地呆在那,任雨水打湿我的衣服,我只想再多看一会那风景,哪怕就一会,呈现在眼前的却是那么凄凉,没有了笑声,这一点也不美了,有人的地方,才有生机,那才美。我失落极了,脑海里一下子浮现了那幅画,那风景是很好,可没有一处是有人的,太安静了,我心中真正的学校,是有人,有笑声,有生机的,就像这一样。

我仿佛看到了自信之窗,奔跑回了家,高兴的对我妈妈说道:“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知道为什么没画好了,我要画画,我一定能成功!”

当风又一次拂过脸庞,心中泛起了微波,无论什么事,什么人都不能阻止我叩开梦想的大门。

当一次拿起画笔时,我笑了,因为我画出了一扇窗,一扇自信之窗。

公众号:中学生优秀作文

生活随笔感悟写作5

关于写作-生活随笔

不只是近来,从很久以前伊始,就有人问过我:“如何写作呢?”我那时也未有思考过,所以也就混沌不清地推搡了事。而今天,我特地地深思了这“写作”的“秘诀”;鲁迅先生说过“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作文秘诀”,也算是围绕于此的,我写作了这篇文章,想说说关于写作的二三事。

首先,在“万事俱备、只欠动笔”的时候,在写作之前,不妨先询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要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我要写作的主题是什么?

我要写作的对象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格式相同,却各有各的意义:

第一个问题,是要“我”这个作者明确自己写作的初衷,是为了得到认可赞美、抒发内心情怀,还是反映社会问题、教化大众人心。而如明确准了,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就要严格地规范自己,严禁偏离或是乱改这个写作的初衷;只有写作的初衷确立坚实了,其后的"写作才可以顺利进行。

第二个问题,是要“我”这个作者明确自己写作的意义。在写作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以免在下笔过程中失误偏跑了核心,致使读者无论是多大学问的学究也都被这主题不清的作品搞蒙。譬如我在写这篇文章,主题本应是谈我对写作的几点想法;而在此假如我突发奇想地讲起了我写跑题的故事,再在全文正中腰又话锋一回,这就会教读者观众搞蒙,纵使作者我自己还在津津有味地畅想者。

第三个问题,是要“我”这个作者明确自己写作的内容、语言是否合适。就像鲁迅先生的有些文章,在少儿少年们看来很可能就是奇怪、毫无逻辑甚至可笑至极的,这就正是由于他们悟性不够、理解能力不及、常识和知识不足的缘故,因此是读不透文章其中的深刻意义与思想的;而对于青少年以及更高水平的年龄段来讲,《幼儿画报》一类读物也许就未免过于简单轻浮。但是这写作对象也不只是由年龄段来区分,还要依人群。比如工农兵或许就会偏爱写工农兵自己的故事文章,他们会因为作者关切到自己的境遇生活而惊喜,故而好奇和激动地阅读起来,作品的意义思想也更易于他们理解和吸收。所以写作应当适事地寻找、明确写作对象,或者依照写作对象的特点来调改写作内容和语言。

完成作品后,也不妨在反思时重新问问自己:

我的作品是否符合写作的目的?

我的作品是否切合写作的主题?

我的作品是否适合写作的对象?

而后,再据自己反问后所得出的结果,去毫不吝啬笔墨和心血地修正。要知道,倘若你动下写作之笔,那么写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要诚实地富有质量,要对得起读者,也要对得起自己。其后再拿出来分享,亦或是发表等等;我想,那一刻才是骄傲又欣慰的。

当然,尽管有真切地如是写作,也未免会受到读者的质疑、指教和批评。万皆自然。倘若从不自信于自己的能力,那就不见得将有多少出息——既然连自己都对自己否认自卑、自己都承认自己是软弱低能的,那么万众的追捧也无济于事;而倘若从不质疑起自己的能耐,也不见得能获得多少成就——因为连自己都已经自命达到了难以被修改的至高境界了,那也就毫无需要任何“进步”了。同样,对于别人的评价也不要过激地去崇拜或者仇恨。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去采访一下读者观众们各自不同的感受和认识、建议和意见。毕竟我们写作就像厨师烹调或者药师配药——既要合人胃口心意、不教大众普遍地厌恶排斥,又要教写作对象体会到作品的意义与思想。同喻可比,有的饭菜更美味、有的药剂更可口,这就会利于“善的播种者”与“恶的铲除者”有效地被写作对象吸收;而至于这上面要下的工夫,似乎更耐人琢磨,便真正是技术活儿、更无“秘诀”可言了。

由此可想,在于写作上也不论什么秘诀与否。凡写作时都诚挚起笔和心来,对读者都怀有最起码的尊重的话,那么写作也不是个难事。

总结起来,似乎还应是要有真诚、实干、负责任的写作心态才是。

生活随笔感悟写作6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五,本学期的最后一天。明天终于可以放假了,赶紧的,我把这学期的生活、工作做个总结。

如果你要问我这半年里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我会告诉你:一个字“烦”,两个字“疲惫”,三个字“很充实”,四个字“好好生活”。

咋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友情提醒,文章有点长噢!

先从我家的一些事说起。

大约从暑假开始,我家不知得罪了哪路神仙,接二连三遭遇不顺心的事。具体细节这里不展开,你倒可以自行脑补。上有四老,下有两小,家里一堆烦琐的事,但更烦心的是,自7月份起,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在医院待上几天,有一回是我躺在病床上(暑假时),后几回我坐在病床旁。而且,引用我妈说的话,“这半年,蓝刀吃药相当凶重(闽南语)”。朋友打电话问我在哪,我都不好意思说。其实我不是在医院,就是在买药的路上。

我是家中独女,虽谈不上娇生惯养,但从小也没吃过什么苦。一时之间我有点招架不住老天爷一而再,再而三地开玩笑。有那么几次,当我在家里、医院、学校三点一线跑得团团转的时候,当我基本彻夜未眠但仍得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赶往学校连上三节课的时候,我真的是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请假当然是可以的,在生活乱糟糟的那个当下,我好想有个长长的假期。但是每次在学校看到笑容灿烂的张大姐,我总会打消这个念头。我想我应该来介绍一下这个张大姐。

她叫张秀兰,是我们语文组的大姐姐,年过半百,再过三年就退休了。张大姐今年初升格当了外婆,回到家里既要做家务还得带孩子。像她这种情况,有些单位可以退居二线或干一份闲差了。但我们学校实在缺语文老师,所以她还是教两个班的语文。我从没听她抱怨过什么,她的脸上永远都是阳光般的笑,关键是她在工作上认真负责,那股热情我们年轻人都未必比得上。有一次在无意间我发现她的肩膀上贴了海马追风膏,询问之下,才知道由于晚上要起夜帮忙带孩子,中午又没什么时间休息,日夜辛劳,天气转变,她便患上了肩周炎,手都抬不高了,为了不影响课堂板书,她只好贴上药膏继续上课。即便如此,她也没请过一天的假!

看着张大姐满肩的贴带,脸上始终如一的笑容,桌上齐整的学生作业,我还矫情什么?其实吧,我们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的办公桌摆在一块,四个人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大家各自的难都是心知肚明的,谁家不是一摊子的事,但又有谁动不动撂摊子,不把工作当回事?我年纪轻轻的,遇点事就叫苦连天不愿面对,这怎么能行?

是啊,遇上事一味地抱怨或逃避,根本于事无补。与其如此,不如积极面对,你不可能永远那么幸运,同理,你也不会永远那么倒霉。咬咬牙挺一挺,笑对一切,纵然当时你会疲惫不堪,但是事后你会发现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尽管烦、疲惫,这一学期我也过得很充实。

为了将来不再后悔不曾关爱家人,没能陪同孩子的成长,我尽量在孩子都入睡之后才继续手上的工作。为了不在家人需要我的时候,自己先倒下,我谨记要注意劳逸结合。于是下班回到家后,我和吴先生带着孩子去公园,散步,逛街,串门,我们陪着孩子们玩耍,她们也参与到我们的爱好之中。而且每当在家中静静地看着老人逗孩子玩,内心真是舒坦极了,也许这就是天伦之乐吧!我觉得这比天天玩手机、看电视剧要充实得多。

讲到家人,我要特别感谢我老妈。家中有这老,如获一至宝!老妈无怨无悔地做家务带孩子,免了我太多的后顾之忧,让我可以在生活上做一个懒婆娘,在工作上追求梦想。只是这宝正在慢慢地变老,懒婆娘也得勤快起来才行!

说真的,要做到工作与生活完全平衡、自由切换,哪有那么容易!有一次,在学校上了一天课,部分同学自己不想学还影响别人学,提醒之后却无动于衷,我窝了一肚子火。回到家后,大女儿和我说她不想读书了(她现在上幼儿园大班)。我一听,瞬时气炸了,也没仔细想她何出此言?对孩子就是一顿批评教育。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我也没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越说越激动,把女儿当场训哭了不说,还失手把手机摔破了。事后我真是后悔莫及,唉,还是修炼不到家啊!

应该来说觉得很充实更主要还是在工作方面。为了争取多一点的时间照顾孩子,我要求自己在学校认真工作,心无旁骛,提高工作效率。

尽管忙,两个班的作业我仍然全批全改,并且充分利用下课时间培优补差。在教学上我根据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真备课,因材施教,有的侧重知识与基础,有的则强调能力与拓展。除了继续自己“每周一活动”的实践之外,本学期我还实行了国学的“每月经典诵读”。有的课文因为尝试了别样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着实让我自鸣得意了一番。而且两个新接手班级的孩子也终于移情于我这个“后妈”,我现在是他们亲爱的语文老师了。

这里重点谈一谈我的“游游桦语”。我喜欢气氛活跃的课堂,我不愿只看学生的成绩,所以我钟情于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我办公众号就是为了展示“桦语课堂”上的教学点滴、教学收获。同时,大家的关注又成了我不懈的动力。看着公众号里的文章积少成多(基本上每周一更新),文章内容从空洞稚嫩到越来越丰富,心里别提多充实。当然,这花了我多少时间和精力,你们大概也能想象得到。

说个趣事,有一次和同事在学校操场散步,她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写文章是不是都不用想的,随时都能写,想写多少写多少,有时候做个梦一篇文章就成了?””哟,这不是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吗?我可不敢当!”我连忙摆摆手,头摇得比拨浪鼓还起劲。

坦白告诉你们吧,我既没有生花妙笔,也没有涌泉才思,我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想三天、写三天、修修改改又三天憋出来的。我也不怕你们笑话,就这篇文章,从构思、打字到修改,整整花了我三星期。我之所以还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我喜欢胡思乱写,而且打小我就明白天道酬勤。

不过我也知道,并非所有的家长都认可我。这不,前阵子在和闺蜜闲聊的时候,无意中聊到了我的公众号,然后她很婉转地劝告我“别太较真,办公众号费时又费力,花了你那么多心思,可是吃力未必讨好,在某些人眼里,你就是在瞎折腾,尽是让学生玩,何必呢?”原来有人在她的面前质疑我的教学方式。那天老友怕我难堪,赶紧转移了话题,但回到家后,我还是认真地想了想:我这么做到底为什么?值得吗?

其实,我只是热爱教书,喜欢钻研教学罢了,这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除了因为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还因为我有两个女儿。我想让她们长大后能明白,女子认真做事的时候最美,也更让人尊敬。我还有一个庸俗的想法:将来当我走在路上,别人不会因为我衰老的外表,不高的智商,令人捉急的情商而看轻我,而是能赞许地说,她可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好老师!你们说,我现在做的这一切,值不值?

在此,我负责任地告诉家长朋友们,在我的活动引领下,孩子们在阅读、写作、动手、动脑、交流、合作、展示,他们可不只在玩!也许你现在会认为游游说课堂,很是高大上,有点王婆卖瓜的味道,不过相信将来你会认同的。

昨天惊闻师范的一个校友跳楼自杀了,逝者已矣,我也不愿妄加评论,我只是想说,只有活着才能谈未来才来讲初心,否则一切毫无意义!

这就是我最大的感触,也是乃至以后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加油!共勉!

公众号:游游桦语

生活随笔感悟写作7

节奏总动员

在骄阳似火的八月,我认识了一位带给我激情燃烧的“朋友”——“非洲鼓”,一个可以动员全身的运动细胞击打出欢快节奏的“非洲鼓”,一个随身携带,席地而坐,便可徒手拍打的“非洲鼓”,一个赋予音乐律动,节拍明快,可以边歌边舞边击打节奏的“非洲鼓”……总之,是一个盈满快乐元素的“非洲鼓”……

8月上旬的一晚,广西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里,来自美国的四个演员(3男1女),一台架子鼓,一把吉他,一个唱,一个跳,台上横向排列整齐的非洲鼓,布满舞台宽度,足有80个之多,演员时不时地去快速拍打……就这样,四个演员一台戏,走到哪演到哪,用歌声,用鼓声,以优美的肢体动作,以满腔的热忱,演绎和表达音乐悠扬、舒缓的魅力,表达音乐激荡、高亢的魅力,表达音乐欢腾、热烈的魅力,表达音乐轻快、明朗的魅力……观众一人一个非洲鼓,能不随着欢快的节奏,自由拍打吗?

台上演员由内而外透发出激进、灵动的正能量,犹如伫立海边的棕榈和椰林,巍然凛凛,拥抱着银滩彩霞;犹如春风化雨般温润,带着缕缕清香,又款款深情;犹如雨后彩虹,把那纯洁,火热的爱撒向大地。从始至终,都是情绪高昂,热血奔涌,让人情不自禁,让人如醉如痴。一会儿有特殊的服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一会儿用急促的鼓声“过电”似的叩击着观众的心扉,一会儿表演“翻筋斗”,高难度“双人托举”等,运用肢体的美感与音乐的碰触完美契合,一会儿交替挥动单手,以音乐故事的形式,演绎朗朗上口的童谣,帮助现场小观众快速理解和掌握英文单词。全场鼓声阵阵,歌声阵阵,掌声阵阵,人气爆棚啦!

置身其中,我在想,观众怎么都有强烈的表演欲啊?是一流而轻松的环境所致?是音乐的力度,节拍,节奏并用的熏陶?是在音乐中唱、跳、舞、演的“快乐”的感染?

楷瑞、惟孜的眼睛直溜溜地盯着台上,跟上欢快的节奏,双手拍打呀,身子上下跳啊,左右晃啊,手在交替挥动啊……我则抬着臂膀,用力击打,身体自然放松,脖子、头部、肩颈自如地扭摆起来,脚尖自如地合着节拍点地。咦,这是活动肩颈,活动全身的一项运动呢,身体内不善于动弹的细胞都活跃起来了哎!

女儿说,今天我们提前进场,音乐厅里满场都是非洲鼓呢,先去感受一下。大约提前了十来分钟入场。

哇,已经坐定了好些观众,可能跟我的心情一样,要提前感受非洲鼓“坐镇”音乐厅的感受吧。每个座位上都是非洲鼓呢,一排排圆弧形座位上,立着一排排漂亮的非洲鼓,忒震撼了!

我第一次见到这种隆重的场面,差点惊叫出声。就凭这些琳琅满目的非洲鼓,就气场十足哎,我便仔细观察,拍照存念。

非洲鼓身高40厘米,上半身略粗,外观一律是喜庆的深红色——猪肝色,也像家具漆上生漆的暗红色,外用黑色粗尼龙绳呈现竖条编织,起到保护作用,还在上半部用黑色尼龙绳编织了提手,便于携带时抓握。

鼓的下部略细,颜色可谓是五彩缤纷,花色图案鲜艳夺目。好像没有两款花纹相同的鼓呢。有的像云南、广西等地少数民族漂亮服饰上的花纹或花边,有的像大象等动物的身形。

拍打时,双腿夹住鼓的中段凹槽处,即成为上、下半部分界线的地方,徒手击打紧绷的白色羊皮,沉浑,厚重,有穿透力的音效,便通过圆柱形底部的空心传出……

台上一直在欢快的说唱和舞动,时不时地交替上扬着臂膀,随着节奏有力地摆动,台下鼓声“咚咚”响,观众光着臂膀缓缓挥动,像成熟的麦穗迎风招展,一浪一浪。

演员欢快地说唱,什么《非洲丛林大探险》音乐故事——月亮下的非洲象啦,什么 《神秘埃及之旅》手语音乐——沙漠里的骆驼啦,什么《德国音乐之乡》童谣——从欢乐颂到摇滚知更鸟啦,什么 《澳大利亚动物大邂逅》童谣——笑翠鸟啦,什么 《美国摇滚世界》童谣——大家跟我一起来啦,等等。虽然听不清,也听不懂在说啥,在唱啥,但无疑都是快乐的表达,正所谓“音乐无国界”。给大人和孩子们上了一堂感悟快乐,感悟“节奏”的音乐启蒙课。

让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打击乐欢快的节奏之美,不同手势变换的形象之美,透过肢体到音乐的律动之美,以期透过音乐节拍与鼓点节奏打击训练,提高孩子们的协调能力,感知节奏的力度,即音乐的力度之妙趣。

从始至终,演员仪态优雅如歌,自由奔放如歌,爽朗酣畅如歌,观众的每根神经在跳跃,观众的血液在奔流,观众的身心在舞蹈,这是一场“节奏总动员”的美丽冲撞,撼人心魄的冲撞。

当巍巍的天安门城楼、“CHINA”5个醒目的字母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全场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夹杂着欢呼声,尖叫声,响彻在整个音乐大厅……

记得在进场检票之前,我们在检票处的资料架上浏览相关宣传资料,惟孜一眼就瞅见了最下面一排《打开艺术之门》一书,因上下夹得很紧,她猫腰掏了一会儿才取出,一直揣在手里翻翻,回家时,我帮她放在包里。刚进门,惟孜就问:“我的书呢?”“在我这儿!” “在我这儿!”惟孜接过书本,嚷着:“妈妈,跟我‘讲书’撒!”真是一个爱学,爱问,爱书,惜书的“小同学”!

这四个人的组合“野心”大着呢,他们要环游世界!世界各国、各地的舞台,他们都要走一遭,有气魄!

我只要心爱的非洲鼓!就在每天敲响非洲鼓“咚咚”的欢快节奏中,开启人生的快乐幸福之旅……

生活随笔感悟写作8

雇用保姆的故事

晚上8点半多点,手机响了,82岁的母亲在电话那端小声但愤懑的话语传来:“你说说这个小王,你还多给了她三天的工资,她刚才竟然说明天早上七点就走,私自煮了4个茶叶蛋,说什么来不及吃早饭带着车上吃;东西也都收拾好了,把家里剩的那几个南果梨都装包里了;你明天早晨早点过来吧……”我压住内心的烦躁,无奈地安慰母亲道:“别计较了,明天我尽量早点过去。”这个周末又消停不了了,正是北方的冬天最冷的时候,本想懒床一天的。

我已经记不得这是雇用的第几个保姆了。父亲病病歪歪十几年,如今去世都已经三年了,这前前后后近二十年间,钟点工、白班保姆、24小时的护工、住家保姆,我几乎雇了个遍。雇用时间最长的三年半,最短的十几天,一般都在半年左右。有我辞掉人家的,也有人家主动离开的。总的来说还算幸运,虽然没有遇到亲如家人一样的,但也没遇到刁钻奸猾、连偷带拿的。每雇一个保姆都有一个故事。

有文化的“常奶奶”

“常奶奶”是母亲同事的遗孀,我儿子这样称呼她。她是我们家雇用的第一个保姆。父亲病重住院,儿子在父母家附近的小学上学,中午还得去老人那儿吃饭。 “常奶奶”没工作,和我父母同住在一个小区,一双儿女都在外地上班,经熟人说合就来 “帮忙”了。周一到周六,每天上午来打扫卫生、做饭,中午回她自己家吃饭、休息,傍晚再来做顿晚饭。

“常奶奶”长得高大魁梧,五官端正,但就是不好看,鼻子头还红红的。好在说话和蔼,礼貌中透着很好的教养,穿得也干净利索,所以孩子很愿意和她亲近。她虽然生长在农村,但上过高中——“老三届”,父亲曾是大队书记。年轻时,她看上了一表人才,但出身不好的一个北京下乡知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自然如愿以偿。这个北京知青没有抛弃她回北京,而是选择了这个北方小城工作。她成了城里人,但一直没有正式工作。

“常奶奶”非常会唠嗑,我母亲比较满意。我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颇有看法——“眼里没活儿”而且手脚慢;我下班进家想喝口热水,可暖水壶经常是空的;炸的花生米粘牙;烙的饼梆梆硬;除了素炒芹菜土豆丝味道不错,别的都不行。最“出彩”的是有一次,我买了一条儿五花肉,让她红烧,端上桌后看着就腻,儿子吃了三块儿,没一会儿就说头疼,然后就吐了,此后一年多不吃红烧肉。这件事现在偶尔还被拿来调侃。

父亲身体稍好些后,“常奶奶”就下岗了。老爷子自己做得一手好菜,自然也很难接受 “常奶奶”的厨艺。

要“面子”的“小高”

父亲腰椎骨折,加上哮喘、糖尿病,住进了医院。母亲血压不太稳定,又不太会做饭,最让人头疼的是她竟然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了,原有的钟点工不得不换掉。远房亲戚把“小高”介绍过来,我马上留用了。 “小高”是本市下岗职工,初中毕业,48岁,健壮结实,离异不久,有个正读大专的女儿,自己刚买了期房,还有些借款要还,暂时寄居在大姐家。

开始两个月,“小高”在家照顾母亲,偶尔陪老太太一起去医院看看父亲,我忙不开时她去医院送点饭,当时我还给父亲雇了个护工。小高话少,精通家务活儿,家常饭菜做得不错,而且干活儿自觉。母亲最满意的就是家里的水果等食物,自己不发话,她从不动;平时很少打电话,出门也不跟邻居们聊天。父亲出院后,行动不便,“小高”人高马大的,加上前期的相处,我挺放心。每天下班后买些生活必需品送过去,我就回自己家。

时间长了,我发现“小高”很要“面子”,性子太闷。小区里的好事之人和她攀谈时,她从不告诉人家自己是保姆,而是以我家亲戚自居。有一次碰上她大姐来看她,我才知道她已经两年多没见自己父亲了,仅因为她离婚时,父亲骂了她。还有一次,她女儿放假来看她,中午和我们一起吃饭时,父亲觉得那孩子没规矩,不太高兴地多看了她几眼,“小高”发现了,以后就再也没让女儿来过。我母亲话多,做事不够大气,经常分半个苹果、梨之类的给“小高”,总把 “我们老俩口吃不多”放在嘴上,而小高饭量却不小。特别是晚饭,父母就喝粥、吃点生菜蘸酱之类的。老人岁数大了,确实吃不多,但“小高”正值壮年,怎么行?我私下劝过父母,但老两口一致反驳我:“咱家吃得够好的了” 。我只好时不时地跟“小高”说,家里的水果随便吃,晚上自己炒个菜,又不是没有。但“小高”从没为自己单做过菜,最多是中午有意多炒点菜,剩下晚上自己吃。我有好几次发现她不高兴——活儿虽然照干,但脸拉得老长,嘴撅得老高。问她咋了,她说“没事儿。”我也就没法管了。

一晃儿就是一年多。哥哥一家回来看父母,第二天中午,哥哥亲自下厨,做了好多菜。吃饭时,“小高”说自己在厨房吃,我们礼让了下,就随她了。晚上哥哥又买了新鲜的鲍鱼、螃蟹,每人一份,她又推说不吃。父亲看了她一眼说:“这东西很贵的。”没想到她转身就回卧室收拾东西去了,然后告诉我们说自己不干了。

“小高”辞工,其实我是有预感的。自己父母——特别是母亲有意无意地表现出的那种优越感,时间长了确实让人不舒服;我自己清冷的性格也难以让人亲近。再有,“小高”的新房装修好了;她女儿不仅毕业了而且已经和男朋友谈婚论嫁。只是她以这种方式离开,实在是我没想到的。

八面玲珑的“老赵”

“老赵”是中介介绍来的,是我雇用时间最长的保姆。

父亲在去世前基本上是能自理的,母亲从心眼儿里不愿意雇用住家的保姆,只想雇上午半天的,她认为晚饭简单,我下班过来做就行,人多吃饭香,我家离得也不远。“老赵”来面试那天我单位有事没能赶回来,母亲做主雇用了她,理由是——人看着挺好;寡居;家住附近,走路10分钟就到;不在咱家吃饭;有事还能随叫随到。雇的人终究是得让父母满意,我也就没再说什么。

“老赵”给我的第一印象不太好。那天我一进家,母亲把我堵在门厅,小声跟我说:“保姆今天早早儿就来了,收拾厨房时看见咱家有两个新平底不粘锅,她要买一个。你说……”我无语地看了眼母亲,换鞋走进厨房。正在灶前煎鱼的人个子和我差不多高,挺壮。她扭头亲切地和我打招呼:“下班了?我姨说你比我小,叫我赵姐就行。”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她成功地堵住了我对她年龄的询问。我曾跟中介明确说过不要年龄太大的保姆,但我目测她得有60岁。直至现在我也不知道她的真实年龄,虽然后来我看过她的身份证,但她说身份证上的年龄是换户口时虚报的,大4岁。随后,她又问我中午如果回来吃饭一般几点到家,以便她做菜,菜凉了不好吃,她不着急回家……最后也没提买锅的事。我犹豫再三还是主动、开诚布公地告诉她,家里的两个新锅不能卖给她,那是哥哥特意从国外给父母买回来的,如果她急用又不嫌弃的话,可以拿走今天煎鱼的这个。她笑着说不嫌,然后涮干净拎走那只半新的平底锅了。

我没想到的是“老赵”竟然不认识字,但她见识很多,特别会察言观色,很快就摸清了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哄得我父母挺乐呵。当然家务活儿干得也还过得去。最让我感动的是每天上午她会花十多分钟为父亲“按摩”(其实就是轻轻地摸搓、拍打)一下,冬天还给父亲缝制了厚厚的棉袜子、棉手捂。

从母亲口中,我陆续得知她父亲曾是附近县里的乡镇干部,因为母亲有病,她8岁就承担起了照顾母亲和弟弟们的责任,所以一天学也没上,也不想上。她十六岁开始外出打工,做木匠时,嫁给了同为木匠的“官二代”,老公公本想给她换个体面的工作,阴差阳错却让她彻底丢了工作。改革开放后期,她做买卖挣了点钱都让吃喝嫖赌的丈夫挥霍了,丈夫因酗酒换上了肝硬化,早早地上了黄泉路。唯一的儿子,不好好念书还早恋,她拼命反对却无效,未婚先孕的儿媳多次堕胎时可能烙下毛病了,结婚十多年了还没有孩子。婆媳关系比较尴尬。她想趁着自己能干多攒点养老钱。

我决定辞退她是在父亲去世一年以后。父亲去世前一个月,我母亲和“老赵”协商,给她加些工资,要她吃过晚饭后过来做个伴儿,早晨起床就可以回去,上午九点多再来。父亲去世后我们双方就默认延续了这种雇用方式。但不知不觉中我发现问题越来越多:母亲经常说“昨晚老赵都八点半了还没来”、“老赵今天上午10点多了才到”;家里有些东西不见了,虽然不算很贵重,一问母亲,回答总是一句话“老赵说用,我给她了”;每个月“老赵”除了正常休息,都会请两、三天假,不是说朋友给她报了旅游团就是老家来人了,要么就是去医院看病,回来上班的时候会带点礼物,我也不好意思扣她工资。让我下定决心辞退她的一件事是有一天下午,母亲感到有点不舒服,给她打电话,她说自己正在朋友家不能过来,事后也没有联系我。我意识到不能再迁就了,必须得换掉她,雇24小时住家保姆。

能人“小方”

腊月的时候,我从劳务中介领回来了“小方”,“年根儿”是最不好雇保姆的时间段,价钱也相对较高。“小方”53岁,初中文化,农村户口,两个儿子都在本市上班,均已成家且有自己的房子,她和老伴儿跟着二儿子过。老伴儿是乡镇退休干部,现在一个小工厂“打更”。“小方”在老家镇上开过小饭店、超市,但这几年一直在当保姆。她非常自信地对我说,从来都是她辞雇主,上个雇主家活儿太累了,现在她腰间盘突出,还有二型糖尿病,虽然都不严重,但也怕累。她就想找个人口少的清静人家,哪怕少挣点。

来到家后,小方非常满意,用她自己的话说——“在你们家都能把我的病养好了”。她很手脚麻利,做卫生粗拉点儿,但说得过去;饭菜做得真是不错,特别是“量”把握得恰到好处,基本上不剩饭菜。我中午不回家,她会把饭菜拍照,用微信传给我看。家里缺了啥佐料,她出去买回来也不计较钱。腊八那天,她煮了腊八粥,淹了腊八蒜……

母亲不太喜欢她,嫌她话多,粗门大嗓,电话多——管闲事。母亲还告诉我她好几次竟然在电话里和自己老公对骂,满嘴脏字。

母亲的话说完没几天,“小方”满脸歉意地跟我说,她不能在我家干了。年初时,她二儿子因为玩网游输了十多万离婚了,孩子判给了女方。现在放寒假,她老公非要把孙女接回来,却带不了。这几天她快气死了,她不愿回家——儿子不懂事,老公脾气不好还啥家务活儿都不干。她觉得很对不起我们,她说自己认识好多保姆,一定能找个靠谱儿的替她,如有可能,过完年她还想回来。

“小方”在我家干了17天,是最短的一个,她介绍来的人(一个老公在外打工一年多无音讯的农村妇女)在我家倒是干了好几个月。她后来回来了一次,还给我母亲买了点水果,向她介绍来的人收了100元中介费。

憨人“小王”

随着年纪的增长,母亲虽然耳不聋眼不花,但脑子反应有点迟钝,记忆力也减退了。我多少有些担心她受保姆的气(虽然家里有监控),所以留用了中介介绍来的“小王”——看着就憨,来自本市最贫困县的山区,地方口音很重,50岁,识字,儿女双全,最小的外孙子都5岁了,老公也在本市打工。她只有一年经验,据她说侍奉的是一个儿子极为不孝老太太。

“小王”告诉我,这个城市是她到过的最远的地方,她在上个雇主家干了一年,只去过附近的超市。她絮絮叨叨地表白,对我们家非常满意,如果发现她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就直说,她一定改,千万别辞退她,她会象侍奉自己亲妈那样对待我母亲。

“小王”绝对听我母亲的指挥,让干啥就干啥,就是干不好,半自动脱水墩布、全自动洗衣机、高压锅、微波炉、消毒柜、空调、电视没啥她会用的,教两三遍也记不住,学习态度倒是挺好,她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笨”。她做的饭菜也是差强人意,好在我母亲不挑吃的,牙不好,消化也不好,只要烂糊就行。我只好指导“小王”每周炖一锅鸡汤或猪骨头汤,装盒冻好后,再剁成块,给老太太炖菜、下面条用,剩下的鸡肉、排骨她随便吃,另给她了些零钱买自己想吃的蔬菜。刚来的几天,她很拘谨,不好意思吃。后来熟悉了,可谓“吃啥啥包了”,不到一个月就胖出了双下颌。

“小王”让我见识了什么叫“没文化”,她认识字却不读书、不看报,一旦有闲暇,就用微信跟家人视频聊天;她不爱看电视,更不听新闻,现任国家领导人的名字都不知道,告诉她也记不住;陪着母亲遛弯儿时,自来熟地跟邻居们打招呼,介绍自己和家人,尽管连儿子打工的城市名字都说错……小王有糖尿病,开始并没有告知我们,来我家几天后才说,还说她外甥是县医院院长,让她每晚打一次胰岛素就行。后来我母亲发现她打胰岛素针时竟然不消毒,而且经常忘记。我多次跟她讲糖尿病人应该多吃粗粮,少喝大米粥,但她根本不听;一个多月后,我发现她血压高,但她不吃药,说自己没感觉;所以我在还没找到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就赶紧辞退了她,也引发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多年奔走于家政服务中介,我的感觉就是目前的家政保姆市场可谓人丁兴旺,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每个做保姆的人似乎都有不得已的因素——或婚姻不幸、或文化层次太低、或过于贫困等等,她们没有劳动法的保护与约束,我们雇主的权益也没有保障。我周围绝大多数的老年人,不接受去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当然也有相当一部人没有条件选择这一养老方式。生活得继续,我们做儿女的,既要工作,又要顾及自己的家庭,还得照顾老人,真是力不从心,只好不停地在“繁荣”的家政服务市场中耐心寻觅,期盼着规范化管理的出台。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